证监会重拳出击严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又有上市公司被罚超千万

导读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证监会重拳出击严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又有上市公司被罚超千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证监会重拳出击严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又有上市公司被罚超千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崔文静 北京报道 严监管之剑,高悬于上市公司之上。作为资本市场违法违规乱象重灾区的财务造假,无疑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日前,又有上市公司因为持续多年财务造假收下罚单。

  这次被罚的是老牌上市公司陕西航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动力(600343)”),2003年上市的航天动力2014年起归母净利润逐年下滑。为了美化财务数据,航天动力从2016年起通过充当专网通信业务资金通道方的方式持续虚增业绩,并在此后的五年间合计虚增营收38亿元、虚增利润0.729亿元。

  受此影响,航天动力及其主要责任人员被罚款1180万元,“首恶”时任总经理被市场禁入10年。另有2位涉事人员因受贿而被追究刑责。

  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动力仅是证监会“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的典型案例之一。开年以来,已经有近60家上市公司被行政处罚,另有近20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

  “此番航天动力被查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为老牌央企,并且被从重处罚。这说明严监管是对所有违法违规主体一视同仁、严惩不贷。”受访人士表示。

  老牌央企被罚超千万

  急于改善账面业绩,老牌上市公司航天动力日前收下千万罚单。

  成立于1999年的航天动力,2003年即登陆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前十年间其业绩节节攀升,然而,2013年归母净利润达到0.71亿元后开始走下坡路。为了改善账面数据,急于寻求新利润增长点的航天动力想到了一条捷径——充当资金通道方。

  2016年,航天动力以贸易方式参与隋某力专网通信业务,除融资性贸易外,航天动力根据目标业绩和实际业绩的差额确定贸易规模,与其子公司航天节能通过开展智能数据模块业务,充当隋某力专网通信自循环业务的资金通道方,收取固定利差。

  后者的交易中,交易标的从供应商直接运输至客户,航天动力不参与产品加工、仓储及运输环节,不具有交易标的的控制权,不承担交易背后责任。受此影响,此项交易被判定为虚假交易,由其带来的收入也被视作虚假记载。

  2016年-2020年,航天动力虚增利润0.079亿元、0.2亿元、0.19亿元、0.14亿元、0.12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6%、73.84%、50.38%、14.33%和36.01%;虚增业务收入更是高达4.35亿元、8.54亿元、7.72亿元、16.6亿元、0.82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4.09%、46.38%、40.92%、62.59%和6.58%。

  五年间,航天动力合计虚增营业收入38亿元,虚增利润0.729亿元。

  与此同时,2020年,上交所曾就航天动力2019年年报未准确完整披露贸易业务相关情况进行问询,彼时,航天动力并未如实回复,导致临时报告虚假记载。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航天动力所涉问题是典型的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贸易。自2013年起,国资委即多次印发文件明令禁止此类业务。此类业务更多为“通道”而不具有实质性交易。国资委严禁此类行为是对经济发展秩序的规范,航天动力铤而走险则是自食其果。

  “不仅是融资性贸易,一些其他昔日可行、如今被禁止的业务,比如券商资管的通道类业务,仍然有企业侥幸试险。”受访人士直言,“航天动力大额罚单表明,无论企业股东背景多么强硬,对于监管禁止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收手和纠正,昔日可为不代表今日仍然可为,盲目试险只会自讨苦吃。”

  由于虚假记载,航天动力的沉重罚单已经到来。

  尽管其涉事时间位于新旧证券法交接时期,航天动力却被予以从重处罚。公司层面被罚600万元,公司及6位涉事高管被合计罚款1180万元,主要决策人、时任总经理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与此同时,航天动力2名参与专网通信案的原高管因在该贸易业务中存在受贿行为,已被司法机关追究刑责,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等待航天动力的还有民事索赔,目前部分投资者已经开始向西安市中院提起民事诉讼。

  全方位立体追责严厉惩治财务造假

  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动力案仅是证监会严惩财务造假的案例之一。近期,证监会公开多起适用新证券法的涉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案例,处罚力度明显提升。同时,通过全国人大部委专场、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密集强调多措并举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根据证监会此前介绍,2019年至2023年,证监会系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940份,同比增加77.98%;对442人次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同比增加140.22%;罚没款金额231亿元。其中,2023年证监会系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罚没总额达63.85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33.63%,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达118件。

  2024年以来,监管针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数量和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3月27日,被给予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已经接近60家,同比增超六成。

  从财务造假罚单来看,处罚金额在航天动力之上的大有所在。比如思创医惠(300078),其因2017年-2020年合计虚增利润1.17亿元,并于2021年公开发行8.17亿元可转债,公司及主要责任人合计被罚9970万元。再比如红相股份,其于2017年-2022年累计虚增利润3.92亿元,并利用虚假记载财报三次募资(两次成功一次失败),红相股份及主要涉事人员被合计处罚6556万元。年内因财务造假被罚的ST华铁(000976)、上实发展(600748)、思尔芯等,行政处罚金额也在千万元以上。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加强穿透式监管、严肃整治造假多发领域、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和强化全方位立体式追责,再次表明监管以投资者为本,严打财务造假的鲜明立场。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表示,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增强合力,构建打击财务造假的综合惩防体系,重点打击五类行为:一是长期系统性造假和第三方配合造假,对于造假的策划者、协助者,都要严肃追责,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二是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要坚决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门外,混进来的要坚决清除;三是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随意调节利润的财务“洗澡”行为;四是通过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进行造假的行为;五是在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过程中伴随的一系列造假行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以上就是关于【证监会重拳出击严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又有上市公司被罚超千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