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实现食品安全新测试可在30分钟内发现海鲜病原体

导读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细菌,普遍存在于海洋环境中,是水产养殖中急性肝胰腺坏死(也称为早期死亡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它对公共健康...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细菌,普遍存在于海洋环境中,是水产养殖中急性肝胰腺坏死(也称为早期死亡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它对公共健康构成相当大的危害,特别是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这种细菌会污染海鲜表面,导致食源性疾病爆发。目前的检测方法依赖于微生物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对于有效的即时检测(POCT)来说速度太慢。

上海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推出了一种新型检测平台,可在30分钟内识别出副溶血性弧菌,这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项显着进步。这项创新可以显着降低海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该方法发表于2024年2月《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志着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实质性改进。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创新平台,可以快速检测海鲜中副溶血弧菌的存在。这种快速反应系统对食品安全具有变革性作用,早期发现病原体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该平台采用重组聚合酶扩增(RPA)、CRISPR/Cas12a系统和免疫层析测试条(ICS)的组合方法。它专门针对副溶血弧菌的tlh基因,有助于高灵敏度检测。

该程序首先从海鲜样品中提取细菌DNA,然后通过RPA进行扩增。然后,CRISPR/Cas12a系统准确识别并切割目标基因,ICS提供细菌存在的视觉确认。该方法的质粒DNA检测限为2.5×102fg/μL,细菌检测限为1.4×102CFU/mL。

值得注意的是,它可以检测鲑鱼生鱼片中浓度低至154CFU/g的副溶血弧菌,无需样品富集。这一突破克服了传统的基于培养的方法的缺点,为监测海鲜安全提供了一种更快、更容易的方法。

通讯作者、上海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曾海娟博士表示:“我们的创新检测平台代表了副溶血性弧菌快速、灵敏检测方面的重大进步,对于确保海鲜产品安全尤其有价值。安全并预防公共卫生危机。”

这种新方法可以彻底改变海鲜行业食品安全的监测方式,提供快速、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在销售点或食品处理过程中实施,显着缩短检测时间,并有可能在受污染的产品之前避免食源性疫情的爆发。到达消费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