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揭示早期太阳系彗星的形成地点

导读 一个由 45 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流星雨研究小组发现,并非所有彗星在接近太阳时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崩塌。在《伊卡洛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

一个由 45 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流星雨研究小组发现,并非所有彗星在接近太阳时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崩塌。在《伊卡洛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们将这种差异归因于 45 亿年前彗星形成的原行星盘的环境。

“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流星体大小与小鹅卵石相当,”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地外文明搜寻研究所和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流星天文学家彼得·詹尼斯肯斯说。“事实上,它们的大小与太阳系形成期间坍缩成彗星的鹅卵石大小相同。”

随着太阳系的形成,年轻太阳周围圆盘中的微小颗粒逐渐变大,直到变成小鹅卵石大小。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中心行星科学家、论文合著者保罗·埃斯特拉达说:“一旦鹅卵石长大到无法再随气体移动,它们就会在长大之前因相互碰撞而毁坏。相反,当这些鹅卵石云局部坍缩成千米大小甚至更大的天体时,彗星和原始小行星就形成了。”

快进 45 亿年: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们会碎裂成较小的碎片,称为流星体。这些流星体会与彗星共同运行一段时间,然后当它们撞击地球大气层时会形成流星雨。

“我们假设彗星会碎裂成它们所构成的鹅卵石的大小,”詹尼斯肯斯说。“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流星体流的尺寸分布和物理化学特性仍然包含有关此次崩塌期间原行星盘状况的信息。”

詹尼斯肯斯和他的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团队使用遍布全球的特殊低光摄像机网络来追踪流星,这是美国宇航局资助的一项名为“CAMS”或全天空流星监测摄像机(http://cams.seti.org)的项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