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出名的杜甫行踪(生于巩义卒于湖湘的杜甫为何被人称为杜少陵)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成都最出名的杜甫行踪(生于巩义卒于湖湘的杜甫为何被人称为杜少陵)很多人还不知道...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成都最出名的杜甫行踪(生于巩义卒于湖湘的杜甫为何被人称为杜少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名少有人及,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拾遗和工部都他曾经的任职与工作单位,草堂是他在成者的暂居地,用这样的词来称呼他,人们容易理解,但是,他为何又被人称为“少陵”呢?

接着,时局更加动荡,著名的安史之乱发生了。为了混个好前程,杜甫又不远万里投奔肃宗,结果,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当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成都尹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只得离开了成都,踏上当湖漂泊的旅途。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投奔夔州都督柏茂林,受到柏茂林的翻心照顾,杜甫才得以在此暂住。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一代诗星就此陨落。

说完杜甫的一生,再来说说他被“杜少陵”的来历。

原来,杜甫在长安求职期间,曾经在杜陵与少陵附近住居过很长时间,杜陵不仅是汉宣帝的陵寝,更早时就是地名,这地名还与杜氏家庭有关。

史载,西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封于杜,就是后来杜陵的所在地,秦武公时为杜县,西汉宣帝时在东原上筑陵,才改名杜陵。杜陵东南处,有小陵,为宣帝许皇后葬处,又称少陵。

那里他杜家先祖的发迹地之一,所以在长安期间的杜甫常常流连于此,并自称“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所谓的“布衣”与“野老”都是表白自己身份的,只是个功不成名不就的普通读书人。之所以加上少陵二字,表达的是对人功绩的缅怀。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