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芒种节气时做的活动(古人的芒种文化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人在芒种节气时做的活动(古人的芒种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快节奏的社会像一只苍白的套子,层层交织,让我们的轮廓不似过去那般柔软,对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的交替察觉的越来越慢。若是生在唐宋时期,断然不会恍然察觉芒种的到来。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芒种两字一谐双关,古人每当到了此时此刻,都会不分昼夜地农耕、移栽,嘴里也不住的念叨,期盼着雨水充沛,花神眷顾,满眼都是对丰收的期盼和憧憬,处处也都将对自然节气的敬畏体现的淋漓尽致。
唐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辉煌、鼎盛之时,艺术成就登峰造极,各类诗作犹如夜空迷离光影中的点点繁星,层出不穷。在这一方面,有关芒种的"节气诗"在《全唐诗》中有近百首记载,可见古人对其的重视和关注。
图|御制耕织图
2016年,我国确立多年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足可见二十四节气系统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标志着对这个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国家来说,二十四节气一是历法,二是先民奉行的农业实用知识,三是影响着农人精神生活的一大要点。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大家都奉行"相时而动","相机而动"的生活方式,于此同时,因为科技的闭塞,也让越来越多的古人渴望能够体悟自然,众多先民通过对天文、降水、季风、农事、物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汇总和归纳,借此希望求得和天地神灵沟通的渠道,从而逐渐清晰的分辨各个时节。
时节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更像是天神为大家带来的不可多得的机遇,他们认为顺应着上苍的意思,按照正确的时节劳作和努力,才会收获富足的生活和康泰的体魄,进而得到渴求已久的风调雨顺的一年。
图|御制耕织图
节气,顾名思义包含着"节"和"气",节为时节,气则代指气候。时节意为时间的节点,具象的形容则是对这一年四季之中时间的等长分节。气候也可以分开理解,具体指代气象变迁和物候现象。节气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帝尧时代的《尚书·尧典》中,此时只是对于昼夜交替和寒暑变迁有了初步的认识,分出了"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四个时节。
春秋战国时期,帝王愈加重视日月星辰的变动,他们认为这与朝代的兴衰和人间的福祸相连,故而在四时之外又增加出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共八节气。紧接着,古人想要由此来探求最为合适的春耕时节,于是通过地表、地下复苏与解冻的时间入手,渐渐把握出了十五日为一节气的规则,也终于寻到了"芒种"这样得天独厚的耕作最佳时段。
图| 耕种的农人
根据《周髀算经》文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战国时期终于趋于丰富和完善;而于西汉时期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得到定型;汉武帝时期则将二十四节气正式册于历法,编写于《太初历》之中。
归根结底,古人为了祈求"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美好丰收光景,积极顺应天时耕耘劳作,均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敬之情;更是敬畏天命,望一年五风十雨、五谷丰登的意向能够如愿。
古人信奉万物皆有灵,灵在我理解上,更多是指主观规则的意思,一草一木都有它自己的轮回规则。一代代王朝流转,人们每每建设城池,开垦耕地,设立工厂之时,都会一丝不苟的举办祭天地的仪式,以求博得神灵的欢心。
图|民间祭祀天地仪典
" 民以食为天",每当进入芒种时节,农人们对于祭祀的仪程便愈加重视,也更为繁杂。此时百姓的心里往往都只剩下对丰收的缩影,若你我生于春秋时期,在芒种这样繁忙而且极具色彩的节日里,也一定会加入风雅的"祭花神"仪典队伍之中吧。
花,在中国古文化中带有象征、指引、吉祥的色彩,花神自然也是掌管万物生息的吉祥之神,其不仅与人们对生活的祈愿息息相关,而且还掌管着子孙后代,是古人十分看重的神明。
"春风弄玉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春风拂盏,值此二月,百姓会举办花朝节迎花神下凡安排百花开放,有迎便有送,当气候不断升温,雨水也日渐充沛,炎热的天气不适宜花朵生存,所以人们就在芒种这天践行花神归位,期盼明年再相会,再为百姓带来百花盛开 ,赏红踏青的美丽时节。
图|文人雅士齐聚践行花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脉香冢飞燕泣残红":
"那些女孩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棉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文中所述热闹非凡的场面,很好的体现了大户人家在芒种祭祀花神的景象,细节地展现出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敬和亲近。而《红楼梦》中更为经典的"黛玉葬花",其中的一次便位于芒种节气之后,由此引发的名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很好的体现出了芒种时节百花渐渐凋零的意象。
图|葬花图
红楼中所述祭花之人多为文人雅士,而以耕种为主的农家,夜以继日的劳作与田野当中,"安苗"祭祀的民俗,在他们心中则是更加必不可少的。秋熟作物播种结束后,民间会用新麦面蒸发包,精心制作有各色蔬菜染色的面点,其形状各异,多为五谷六畜,季节蔬果等形状。各地则会以此为祭祀供品,为的是向天公天母祈求一年收获丰盈,五谷丰登。
《诉衷情 ·青梅煮酒斗时新》: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宋代晏殊所作诗词中描述到,于五六月份临至游赏之地,青梅、青杏刚刚成熟,取之煮酒,辛酸醒胃。在我国南方芒种时节正值梅雨季节,梅子初熟,古人大多通过"煮梅"的方式,逐步淡去梅子本身的明烈酸味。远远追溯过去。
《三国》之中"盘置青梅,一樽煮酒。"的情节历历在目,亦让人忍不住舌尖生津。煮梅也由此成为了芒种时节的特殊习俗美食,在五月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梅子饱含优质的天然有机酸,食之能够让人在这炎夏之中,维持舒畅的心情,抵御暑热,降低耕种中暑的风险。
图|晏殊饮酒图
直至明朝时期,芒种节气的气氛依旧强烈,这样的独特习俗不仅限制于书香门第,也在农耕市井之间兴盛不衰。这样的大节气,若生于古时,必定让人流连忘返,久久沉迷于欢乐的丰收氛围,属实令人神往不已。
芒种对古人来说并不单是指文人权贵祭拜花神的活动,也不仅仅是乡民煮梅饮酸,辛勤耕种的时节;于人们的生存而言,更为重要的则是提醒人们气温和降雨的骤增,让百姓在仲夏一次次的风云转变之中,维系健康的体魄。
"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远远望过去,炙热的光线仿佛能够烤干空气中的每一丝水汽,屋里屋外满是翻涌的燥意,防暑降温,成了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夏日昼长夜短,早起晚睡是比较合乎季节特点的作息,正午的骄阳又毒又燥,为了防范暑气,中午的小憩亦是必不可少。斑驳的光影散落满地,人歇了,庄稼也该歇歇,溽热难熬,只待天高气清的秋日,阳光倾注,引来嚷嚷满家的丰收。
图8|芒种时节消暑食材
古人以天地为本,日历一天天翻阅,页页都藏着光阴的故事,或是深山大泽的草木果实,或是野趣林间的鸟兽新生。人们凭借着自然生存,依傍着万物发展,物候间的细微变化都能被古人捕捉发现。
现今社会的发展飞速异常,高楼叠篆,身在都市的我们虽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却仍旧耳目闭塞,欢庆一时的花神祭祀也被人渐渐淡忘。万物尚在,而光阴巨变,人们不再依赖向天神祭祀,也不再有过去那般对神明的敬畏,人们在芒种时节所祈愿、寄托的心意已然不复从前,节气的味道也淡了许多。
芒种节气来临在即,这个曾经不分阶层为其庆祝的节气,不应该从逐步从我们的记忆中褪去。在人生的季节中,也不该只有风花雪月,芒种的忙碌和收获或许更让人感到欣慰。我们也该时不时该探视窗外,感受山间翠绿,感受田野芳华,山海已倾,不要遗忘前人的力量,望未来能更加细致的感受节气的到来,更加用心的体味自然的呼吸。
参考文献
《全唐诗》
《后汉书》
《甲历》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